尾矿库残留捕收剂黄原酸盐的微生物降解
编号:11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4:50 浏览:24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黄原酸盐(黄药)是硫化矿物浮选工业中使用最广泛的捕收剂,尾矿库残留黄药引发矿区水体和空气污染,危害矿山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残留黄药的高效无害化降解是矿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经济环保的处理技术。然而,目前对降解黄药微生物及其降解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从湖北大冶铜矿尾矿库中分离出两株具有黄药降解功能的菌株,分别为细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DY-1和真菌酵母Saccharomyces sp. DY-2,研究了不同碳源、黄药种类、黄药浓度和初始pH等条件下微生物对黄药的降解效果。基于基因组、转录组及气相色谱等分析手段,探究了两株菌对黄药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DY-1可利用黄药作为唯一碳源生长并在此过程中快速降解黄药,当初始浓度为1.0 mM时,黄药在24 h降解率达100%。此外,DY-1能耐受高浓度黄药且降解能力不受初始pH值的影响,说明DY-1主要通过酶促作用直接降解黄药。DY-2在无外加碳源条件下不能利用黄药生长,且对黄药无降解能力,在外加碳源条件下体系pH由7.10降至2.50,黄药完全分解需36小时,表明DY-2主要通过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间接促进黄药的降解。本研究揭示了两种微生物对黄药不同的降解机理,对含黄药废水的高效清洁处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稿件作者
马丽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蒋沙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