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黄皮修复钒钛磁铁矿区生态过程中的土壤碳氮循环机制
编号:12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5:35 浏览:22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4日 09: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七] 专题七:地质环境微生物与污染修复 [7-2] 专题七:地质环境微生物与污染修复(Part2)

暂无文件

摘要
四川省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长期开发利用导致矿区土壤污染、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是解决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最根本的途径,但攀西钒钛磁铁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匮乏。因此,引入优质能源豆科乔木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从钒钛磁铁尾矿土中捕获分离高效共生固氮根瘤菌,与水黄皮构建联合修复体系,促进水黄皮生长,提高水黄皮抗逆性,增加土壤碳氮积累,改善攀西钒钛磁铁矿区恶劣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水黄皮修复数年后,矿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均显著增加;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生物学组分有机碳含量上升,蔗糖酶、纤维素酶、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土壤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无机氮增加,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水黄皮修复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根瘤菌目(Rhizobiales)显著增加多,土壤有机碳降解和甲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增加,氮循环中的氮降解功能基因增多,说明水黄皮修复强化了土壤碳氮代谢功能,为利用水黄皮修复攀西钒钛磁铁矿区生态环境、强化土壤固碳增氮功能及利用矿区废弃地储备优质生物能源材料水黄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区,水黄皮,生态修复,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
报告人
余秀梅
副主任 四川农业大学

稿件作者
余秀梅 四川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