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碳酸盐矿物Ce异常的形成机制及其对DOC的响应
编号:1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5:52:21 浏览:31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16:5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二] 专题二:微生物电子转移、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共演化 [2-1] 专题二:微生物电子转移、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共演化(Part1)

暂无文件

摘要
关键地质时期MCP运转过程的解析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碳循环机制,寻求“碳中和”手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MCP储碳的核心,深时DOC库的地质识别困难,导致其与重大环境转型的关系不明。在重建古海洋DOC库的时空演化过程中,建立新的地质与地球化学标识非常重要。
现代水体Ce异常程度和方向受到DOC含量与化学组成的影响,然而古海洋DOC储库的变化如何影响海相碳酸盐岩中的Ce异常记录,目前尚不清楚。围绕这一科学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生物矿化模拟的手段,对比分析锰氧化微生物作用下,有机配体DFOB、海藻酸钠、D-丙氨酸对方解石中REE分配的影响。借助三维荧光光谱、红外与拉曼光谱等技术,从分子尺度探究水环境DOC对REE从溶出到进入碳酸盐矿物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离子态REE在方解石中的分配记录其含量信息,在有机配体存在的环境中,方解石中记录的REE信号实际上反映了DOC含量与成分(络合强度)的综合情况。微生物与氧化锰矿物耦合作用所带来的水体Ce正异常信号,可以被方解石矿物所记录。水体DOC含量和成分的差异对方解石中的Ce异常程度起调控作用。综上,地质历史时期海相碳酸盐岩中出现的Ce异常高值或反映了微生物活动信息,有望为古海洋DOC库的识别提供重要线索。
关键词
生物矿化作用;锰氧化物;Ce异常;氧化还原状态;生命起源和演化
报告人
余茜倩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余茜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