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子受体对青藏高原那曲湿地甲烷产生与氧化的影响
编号:15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39:07 浏览:25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19:24(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6min

所在会场:[研究生] 研究生专场 [3] 研究生专场三

暂无文件

摘要
甲烷作为温室气体仅次于二氧化碳,其百年尺度上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4倍。湿地是甲烷的重要排放源,而中国的高海拔湿地占据湿地总面积的20%。本研究聚焦于青藏高原那曲湿地,通过模拟培养实验探讨了Fe3+、腐殖质、硫酸盐对甲烷及其厌氧氧化过程中的影响,并评估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潜力。研究结果显示:1)在长期厌氧培养中,不同微地貌和深度的甲烷浓度均呈现出氧化还原振荡模式,分为前60天、60~240天和240~540天,其中甲烷再产速率及潜力显著低于产生第一阶段;2)草丘微地貌甲烷产生与氧化的潜力微高于洼地,原因是甲烷产生与氧化潜力与有机碳密切相关;3)深层与表层甲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深层产生潜力低于表层,且深层甲烷产生与氧化时间有所延缓;4)Fe3+和腐殖质加快了甲烷产生与氧化的速率,也提高了产生与氧化潜力分别为65~100%、58~115%;高浓度10mM硫酸盐抑制了甲烷的产生和氧化,使产生与氧化潜力分别降低了35%、50%,而低浓度1mM硫酸盐的效果不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电子受体对那曲湿地甲烷产生与氧化的影响,为高寒湿地有效管理与减少甲烷排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甲烷产生,甲烷厌氧氧化,氧化还原振荡,电子受体,青藏高原
报告人
王惠媛
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王惠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更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