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铁硫杆菌矿化合成磁小体的过程与分子机制
编号:5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16:47 浏览:1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3日 15: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三] 专题三: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过程与天体生物学 [3-1] 专题三: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过程与天体生物学(Part1)

暂无文件

摘要
细菌磁小体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度的安全性成为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领域的新宠。研究表明,磁小体在靶向载药,肿瘤磁热疗,存储介质开发,植物抗逆促生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趋磁细菌和非趋磁细菌均可合成磁小体,但前者对氧气和营养要求极为苛刻,使其分离培养十分困难,在培养过程中易丧失磁小体合成能力,难以作为磁小体工业化生产菌种。研究显示,属于非趋磁细菌的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在外加强磁场下显示弱磁性,合成的磁小体为球形,呈分散排列,粒径为20-90 nm。目前关于磁小体合成过程和机制的信息均来自于趋磁细菌的研究,A. ferrooxidans磁小体合成的过程与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我们系统探究了A. ferrooxidans的生物学特性及产磁潜力,明确了磁小体的基本特性,创新形成了磁小体提取、生物相容性评价及载药技术,全面解析了磁小体膜的化学起源及磁小体胞内矿化合成的理化过程,基于基因组及转录组揭示了磁小体合成关键基因,初步提出了A. ferrooxidans磁小体合成的分子机制。为丰富和完善细菌磁小体合成的理论和分子机制,以及磁小体规的模化和商业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氧化亚铁硫杆菌,磁小体,生物矿化,铁循环,极端嗜酸自养菌
报告人
晏磊
院长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稿件作者
晏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杨佳霓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朱恩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