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硫化汞的生物有效性:微生物摄入与胞内外溶解
编号:7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22:58 浏览:49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04月14日 10: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四] 专题四: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 [4-2] 专题四: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Part2)

暂无文件

摘要
细菌对二价汞(Hg(II))的摄入是汞甲基化或还原的第一步。因此,准确评估汞的生物有效性对于厘清汞的归趋及环境风险至关重要。纳米硫化汞(HgSNP)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如缺氧底泥、底泥间隙水、生物膜,以及有氧土壤、天然表层水和废水,可被微生物转化为高毒性甲基汞或挥发性元素汞。但是,如何评估纳米硫化汞的生物利用度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汞诱导型传感器E. coli UCRF为模型微生物,建立了可定量纳米硫化汞生物有效性的分析技术,并考察了细菌对纳米硫化汞的溶解及活化途径。结果显示,纳米硫化汞(3.17 ± 0.96 nm)可快速诱导传感细菌的荧光表达,在10 h内其信号响应与汞离子(Hg(II))相当,提示纳米硫化汞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细菌暴露于纳米硫化汞(200 µg L-1)后,胞内总汞含量比汞离子(200 µg L-1)暴露组高3.52 ~ 8.59倍,提示细菌胞内的硫化汞仅部分发生溶解。采用尺寸排阻色谱(SEC)-ICP-MS对汞形态分析发现,细菌滤液不会导致纳米硫化汞的溶解,提示其是以纳米颗粒的形式进入胞内。结合荧光强度和胞内总汞分析发现,纳米硫化汞的胞内溶解率为22~29%。大肠杆菌对纳米硫化汞的快速摄入及较高的胞内溶解率提示,我们过去可能低估了纳米硫化汞在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纳米硫化汞,胞内溶解,二价汞,生物有效性,微生物传感器
报告人
向玉萍
副教授 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稿件作者
向玉萍 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郭瑛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阴永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2日

    2024

    04月14日

    2024

  • 03月28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14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