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编号:9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4-10 19:26:15 浏览:18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湿地转变为农田(围垦)破化了土壤结构,引起微生物群落失衡和活性改变,导致了大面积的湿地丧失,严重威胁湿地作为“碳汇”的生态功能。退田还湖为促进湿地土壤碳固存提供机会。团聚体物理保护土壤碳是碳储存的重要机制。然而,当前对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后团聚体中碳储量的动态和微生物机制的综合研究比较缺乏。鄱阳湖湿地经历了长期过度围垦,退田还湖已成为恢复鄱阳湖湿地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鄱阳湖湿地围垦60年、100年、125年及150年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团聚体筛分、土壤碳含量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土壤碳储量和微生物特征随围垦年限的变化规律。随后采集退耕10年,20年和40年的湿地散土样品,解析土壤碳储量和微生物群落沿退耕年限的演变。研究发现湿地改造为农田后的长期耕作主要降低大团聚体中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增加胞外酶活性加速土壤碳损失。而退耕通过促进微生物群落演替,增加微生物生物量和降低酶活性使土壤碳储量恢复至天然湿地状态。本研究从散土和团聚体层面阐述了土壤碳储量和微生物的不同属性的变化,加深了对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认识,为湿地“增汇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壤碳储量;湿地围垦;退田还湖;团聚体;微生物网络复杂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