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双层初期支护围岩变形特征
编号:2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4-09-06 09:31:55 浏览:24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4年10月20日 14: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3] 分论坛三、隧道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防控与韧性提升科技论坛 [S3-2] 分论坛三下午场

演示文件 附属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为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变形,优化双层初期支护结构,以宁缠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隧道在双层初期支护不同厚度组合和第二层支护不同施作时机下的变形情况,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单、双层初期支护围岩变形特征,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第一层初期支护层厚不大于0.04倍隧道跨径时,增大第一层初期支护厚度对控制隧道拱顶和拱腰变形均有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厚度增大,控制效果增强幅度逐渐减弱。第一、二层初期支护厚度比为0.8~2.7时,围岩变形量与厚度比符合指数函数关系。拱腰收敛比拱顶沉降对第二层初期支护施作时机更为敏感。第一、二层支护厚度分别取35 cm和20 cm能较好控制围岩变形,并保证现场的可操作性。下台阶开挖完成前属于围岩应力释放的集中期,开挖卸荷影响占变形主导地位;施作二次衬砌后,围岩流变占变形主导地位。

 
关键词
隧道工程;软岩大变形隧道;极高地应力;双层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厚度比
报告人
陈志敏
教授 兰州交通大学

陈志敏,男,1979年10月生,河北临城人,博士(后),UCSD访问学者。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甘肃省科技专家库专家,甘肃省交通运输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人民交通出版社专家库专家及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各类课题10余项,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1部,主编地方规范1本。获得专利20项。参与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地厅级一等奖1项,地厅级二等奖1项。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18日

    2024

    10月21日

    2024

  • 09月10日 2024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08日 2024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1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
中山大学
承办单位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