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红壤工况下增韧热喷涂硬质合金涂层退化机理研究
编号:2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17 14:12:25 浏览:5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我国长江以南丘陵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壤因其强酸性(pH 4.0-5.5)、高黏粒含量(>40%)等特性,导致农业机械触土部件面临磨损与腐蚀双重失效难题。统计显示,红壤环境引发的农机年损失达数十亿元,主要表现为磨损速率提升30-50%、故障率增高2-3倍、部件寿命缩短40-60%,其核心矛盾在于现有材料难以兼顾耐磨与耐析氢腐蚀性能。传统表面强化技术存在基材性能劣化风险,而热喷涂技术凭借高致密度涂层优势成为突破方向,其中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制备的碳化钨(WC)基涂层因兼具高硬度(HV 1200+)和低孔隙率(<2%)特性,在海洋环境已展现优异摩擦腐蚀性能,但其在红壤酸性磨蚀耦合工况下的失效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聚焦湖南典型红壤环境,系统开展WC基涂层的多尺度失效机理研究。通过红壤理化特性原位采样,建立基于含水率(15-30%)、pH梯度(4.0-5.5)及磨粒因子(石英含量10-25%)的多参数耦合试验模型。采用HVOF技术制备新型梯度结构WC涂层,重点研究粘结相组元(Co/Ni/Cr多元合金化)对界面结合强度(目标>70MPa)和耐蚀性的调控机制,揭示酸性介质中H+渗透与磨粒冲击的协同损伤规律。借助微区电化学测试(SVET/SIET)与微观表征(SEM/TEM),阐明涂层在动态摩擦-腐蚀耦合场中的裂纹萌生扩展路径,建立"机械磨损-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多因素作用模型。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涂层成分(WC粒度分布、金属粘结相比例)与工艺参数(喷涂速度800-1000m/s、温度1600-2000℃),开发适应红壤特性的"硬质相梯度分布+耐蚀相连续网络"复合涂层体系。预期突破红壤环境专用耐磨耐蚀涂层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涂层性能评价标准2项,实现触土部件使用寿命提升50%以上,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核心材料支撑,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热喷涂;,耐磨耐蚀涂层,氧化锆,红壤,析氢腐蚀
报告人
李明曦
新材料研究室主任 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

稿件作者
李明曦 湖南省农业装备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9日

    2025

    05月11日

    2025

  • 04月23日 2025

    摘要截稿日期

  • 04月23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8月07日 2025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
承办单位
天津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南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