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表面结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编号:27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4-17 15:19:16 浏览: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因其高比容量、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动力电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池高放电容量和长循环性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高镍LiNi0.9Co0.05Mn0.05O2(NCM 9055)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材料,但其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锂镍混排、微裂纹、二次颗粒破碎以及表面副反应等问题,导致循环稳定性下降,限制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真空蒸镀技术,在NCM 9055表面构建均匀致密的超薄LiF、AlF3和Li3PO4镀层,旨在通过调控镀层厚度,优化材料表面结构,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同时降低界面副反应,增强电池在高电压、大倍率及高温条件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为:
(1)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表面蒸镀均匀致密的LiF层,通过调控蒸镀厚度系统地研究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LiF层厚度为10 nm时,材料性能达到最佳,显著提升了NCM 9055的放电容量。在2.8~4.3 V的电压范围内,0.1 C倍率下NCM@LiF-10的放电比容量高达206.36 mAh/g,远超未改性材料的184.87 mAh/g。在更高的3.0~4.5 V电压范围内,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202.15 mAh/g,相比原始材料(168.28 mAh/g)提升显著。该方法制备的LiF层不仅能保护材料不受电解液的侵蚀,还能减轻Li +/Ni 2+混排,在保证材料的放电容量的同时提升电池在高电压下的性能,是一种有效地改性手段,为开发高比能量,结构稳定的高性能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为了满足对高能量密度的追求,通过提高电池的截止电压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随着截止电压的提高,高镍材料的容量衰减问题愈发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在高镍正极材料表面构建AlF3层的策略来优化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选取了三种不同厚度镀层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镀层不仅能有效保护正极材料的表面,减轻锂镍混排,抑制电解液的腐蚀,表面副反应等现象,在高截止电压4.5 V下,显著的提升了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性能。所制备的5 nm AlF3层的正极材料在3.0~4.5 V,1 C 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仍有115.03 mAh/g,容量衰减仅24.3%,周均容量损失仅0.12%。这一结果表明,在高电压工作条件下,合适厚度的AlF3层并未对循环产生明显负面影响,还增强了正极材料的稳定性,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窗口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3)随着快充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电池在大倍率充放电条件下的性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进一步改善电池性能,提升材料在高倍率工况下的性能,选用快离子导体Li3PO4作为蒸镀材料,研究其对电化学特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Li3PO4蒸镀层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其中,在1 C倍率下进行500次循环后,NCM@Li3PO4-50的放电比容量仍维持在134.52 mAh/g,容量保持率达70.1%,周均容量损失仅0.0598%,远高于未改性材料(容量保持率37%,周均损失0.126%)。此外,在更高倍率10 C条件下的500次循环测试中,NCM@Li3PO4-50的容量保持率达60%,库伦效率始终稳定在99%以上。此外,在高温下NCM@Li3PO4-50仍保持较优的电化学性能,有效抑制界面副反应,减少高温引起的相变和结构坍塌,维持较高的容量保持率(58.4%)。这表明,在NCM 9055表面构建适合的Li3PO4保护层,不仅能优化锂离子传输通道,提高快充能力,还能在高倍率及高温环境下增强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为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快充型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关键词
高镍三元正极,真空蒸镀,表面改性,电化学性能,锂离子电池
稿件作者
付举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谢雯娜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