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极端暖湿事件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
编号:18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7 08:56:49 浏览:53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09:3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PO] 墙报 [po]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在过去几十年,青藏高原的增温速率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以及北半球平均水平,并且伴随显著湿润化趋势。暖湿相对于暖干的影响是双倍不止的,极端暖湿不仅会加速冰川消融、冻土退化,还会提高极端降水事件和地质灾害的风险,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从长期的角度影响依赖冰川融水供水的地区,在大尺度范围影响季风、大气环流等,因此有必要研究青藏高原上极端暖湿的程度与趋势。
本研究基于1980-2021年共42年ERA5、CN05.1和JRA55再分析数据资料,设置75th、90th、95th相对阈值作为弱、中、强暖湿事件的划分点,分季节讨论,发现三个数据一致表明(1)秋季极端暖湿日数最多,秋季极端暖湿占主导地位比例最大、范围最广;(2)夏季极端暖湿事件虽发生频率较低,但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夏季极端暖湿日数在青藏高原全域增率达约2-3天/十年,夏季极端暖湿占比在青藏高原部分区域增率达约15%/十年。基于ERA5对弱极端暖湿事件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秋季弱暖湿日是由云量异常偏多、地表和高空高压控制、潜热通量异常偏弱、向下长波辐射和向下短波辐射异常偏强控制的结果,并且呈现土壤含水量异常偏高、地表反照率异常偏低的现象。本研究为理解高原极端暖湿演变规律提供新证据,未来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极端暖湿的大尺度归因。
 
关键词
青藏高原、极端暖湿、季节差异、长期趋势
报告人
许可
学生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许可 中山大学
胡晓明 中山大学
YangSong Sun Yat Sen University
陈昕璐 中山大学
王子谦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