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羟甲基磺酸盐(HMS)的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
编号:42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8 14:35:33 浏览:2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17: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2-5] 专题2.5 碳气溶胶性质和效应 [S2-5] 专题2.5 碳气溶胶性质和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羟甲基磺酸盐(HMS)是大气颗粒物中一种含量丰富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由溶解的HCHO和SO2反应生成。本研究基于对单颗粒质谱数据的特征离子法分析发现2015年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普遍存在HMS。HMS的存在会导致传统离子色谱分析过程中硫酸盐测量结果偏高,通过改进样品前处理和离子色谱条件,建立了同时定量分析颗粒物中HMS和硫酸盐含量的优化离子色谱方法。基于定量结果分析了HMS对北京冬季重污染的贡献,发现HMS最多可贡献有机物质量的15%,导致传统离子色谱方法中高达36%的硫酸盐高估。重污染期间高气态前体物浓度、低氧化剂、低温、高相对湿度和中等酸度pH的大气条件有利于HMS非均相生成。我们进一步在北京开展了冬季长期外场观测,包括第一阶段(2015-2017年)和第二阶段(2018-2021年)。结果表明,在第一阶段,HMS浓度与PM2.5、有机物(OM)和硫酸盐浓度的变化一致,明显下降;在第二阶段,与PM2.5、OM和硫酸盐的下降趋势相反,HMS浓度呈上升趋势。此外,在第二阶段,HMS对 PM2.5、OM 和颗粒硫的贡献显著增加。在2021年的重污染期间,HMS对PM2.5的贡献高达6%,对OM的贡献高达 24%。虽然气态前体物持续下降,但气溶胶含水量变化是影响2015年至2021年冬季HMS浓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凸显了在清洁空气行动期间HMS的重要性,并表明不利的气象条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前体减排对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羟甲基磺酸盐,污染特征,影响因素,非均相化学
报告人
马涛
副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稿件作者
马涛 广东工业大学
徐韫致 清华大学
段凤魁 清华大学
贺克斌 清华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