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塔和轮船航测的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测量
编号:43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8 14:37:40 浏览:3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16: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2-5] 专题2.5 碳气溶胶性质和效应 [S2-5] 专题2.5 碳气溶胶性质和效应

暂无文件

摘要
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影响其光吸收及吸湿特性,对其辐射效应、大气寿命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高塔吊篮、轮船航测等多种手段对黑碳气溶胶开展了综合观测。航测结果显示在质量浓度方面,中国近海的黑碳浓度最高(~103 ng/m3)。在偏远洁净地区,浓度可在5度内下降一个数量级,为~10-0-10-2 ng/m3。极地地区的BC浓度对来自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等近地陆地的羽流输送高度敏感。含黑碳颗粒的包裹物厚度随离地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偏远地区含BC的颗粒通常具有临界过饱和大于0.1%的中等包裹,而核较大包裹较厚的黑碳仅在近陆地地区发现,这表明厚包裹的黑碳可能在大气中快速去除。基于塔基的垂直观测则揭示了黑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根据黑碳浓度垂直廓线可分为均匀、逐渐减少、急剧减少和突然增加4种类型。垂直廓线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其中~80%的廓线在白天是均匀的,~40% ~ 90%的廓线在夜间是渐变/急剧减少型。O3是一个例外,即使在强烈的垂直混合条件下,其浓度也普遍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稳定条件下,黑碳的包裹物厚度随高度增加。虽然包裹物厚度可以提高黑碳光吸收能力,但包裹物厚度的垂直差异(2%)远低于黑碳浓度(~35%),吸收能力的垂直变化主要是由BC浓度的变化引起的。此外,观测显示O3和Dp/Dc在6:00-8:00时有增加,但在8:00-10:00保持稳定,表明来自上层高度(如残留层)的垂直混合和输送会显著影响地表污染物的性质。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
报告人
刘航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刘航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