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高低纬波列对华南冬季极端湿冷天气的协同影响
编号:44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9 09:37:20 浏览:3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4: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1-11] 专题1.11 极端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技术 [S1-11] 专题1.11 极端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技术

暂无文件

摘要
冬季,在东亚冬季风的控制下中国南方地区以干冷气候为主,降水较弱,然而偶发的强降水也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2022年2月,南方地区再次遭遇了极端连阴雨雪天气,降雨量创1961年以来同期新高,气温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冬季湿冷气候到底如何形成?如此充沛的雨雪从何而来?
2022年南方湿冷事件是欧亚大陆上南、北两支波列共同向东亚地区传播的结果:北支欧亚遥相关波列加强西伯利亚高压以及东亚大槽,诱发冷空气向南活动;南支南亚急流波列加强孟加拉湾上的印缅槽,为南方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冷、暖空气强度相当且在南方持续交绥,触发极端连阴雨雪天气。ECMWF模式提前5天能够预报此次湿冷事件中降水的极端性,这与模式能提前抓住南、北两支波列的耦合形态有关,进一步验证了南北两支波列的耦合在冬季极端降水中关键作用。
实际上,欧亚大陆南、北两支波列时有活动,它们不同位相的配置可导致东亚冬季完全不同的气候异常。当两支波列在大西洋上由同一个扰动信号激发时,它们倾向于在东亚-日本上空汇合,并导致较大强度的冷空气活动,温度偏低明显,但由于水汽供应较弱,南方冬季降水受到抑制;当两支波列由大西洋上不同的信号源激发时,它们倾向于在孟加拉湾北部汇合,导致较小强度的冷空气活动,温度略偏低同时配合强水汽供应,冷暖空气交绥,加强南方地区冬季降水。上述研究成果为利用来自大西洋的信号预测我国南方冬季天气气候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欧亚遥相关,极端天气,华南,中低纬相互作用
报告人
李秀珍
教授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李秀珍 中山大学
王萌 中山大学
温之平 复旦大学
周文 复旦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