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复合热浪识别与形成机理
编号:4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9 10:08:30 浏览:50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9日 14: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S1-11] 专题1.11 极端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技术 [S1-11] 专题1.11 极端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与预测技术

暂无文件

摘要
气候变暖背景下,不仅陆地区域经历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和越来越持久的高温热浪事件,海洋也未能幸免。海、陆热浪的变化已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当陆地热浪和海洋热浪同时发生时,其影响将在渔业捕捞、近海工业、人群健康、珊瑚生态等领域叠加、传导和放大。但目前很少有研究以复合极端事件的视角来认识二者的联系。本研究基于拉格朗日观点和空气质点轨迹追踪技术,识别出海陆热浪复合发生的热点区域,揭示了复合事件成因及其机理多样性,重点分析了海洋热浪对陆地热浪温—湿特征的调制作用。
通过对气团路径的分析,发现菲律宾东北部海域与我国华南和东南地区的海—陆热浪之间联系尤为紧密,是海—陆复合热浪发生的高频区域。基于对主导环流模态的分类,总结出三种可能导致海陆热浪复合发生的配置,即副热带高压偏强,同步控制海洋陆地型;中等强度副热带高压—弱热带气旋偶极型;近海强热带气旋主导型。以上大气环流配置机制均可导致陆地区域出现异常增强的下沉绝热增温,有利于陆地热浪的发生和/或加剧。此外,海洋区域发生热浪将促进海洋表面蒸发,使得近海表大气湿度增加,高湿气团随后在副热带高压和/或热带气旋的引导下登陆使得陆地上正在发生的干热浪转变为湿热浪。

相关论文:Hu, J. Y., and Y. Chen, 2024: Mechanisms for marine–terrestrial compound heatwaves in southern China and adjacent oceans. J. Meteor. Res., 38(5), 845–860, doi: 10.1007/s13351-024-3220-0.
 
关键词
复合极端事件,轨迹追踪,拉格朗日观点
报告人
陈阳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稿件作者
陈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