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盛夏极端高温年代际变化及北大西洋的影响
编号:45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3-29 10:08:55 浏览:40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5年04月18日 08:56(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PO] 墙报 [po] 墙报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仅限参会人,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华东地区(24°–32°N,115°–123°E)盛夏(7月和8月)极端高温日数(EHTDs)在1999/2000年左右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对流层低层反气旋的增强和下沉运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年代际突变与1990年代末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由冷位相向暖位相的转变密切相关。在2000–2022年期间,北大西洋的暖海表温度异常(SSTA)通过激发横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波列,导致中国东部上空出现准正压反气旋和下沉运动异常。该环流形势使云量减少,地表接收的向下净短波辐射增加,从而加热地表。同时增强的向上净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进一步加热大气,共同导致中国东部夏末极端高温日数增多。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大西洋起搏器实验证实,北大西洋的暖SSTA确实能够强迫华东上空出现异常高压和反气旋环流。此外,2022年的极端个例也进一步佐证了北大西洋在驱动华东地区EHTDs变化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极端高温事件,年代际突变,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
报告人
陈思睿
硕士研究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稿件作者
陈思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范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周波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17日

    2025

    04月21日

    2025

  • 04月1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0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