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2025-02-27 18:12:35
基于空气环境DNA被动采样技术的新型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
空气eDNA,环境DNA宏条形码,生物多样性监测,被动采样
摘要待审
林芮昀 / 北京大学
闫姿伶 / 北京大学
姚蒙 / 北京大学
环境DNA(eDNA)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高灵敏度、无损伤性且标准化的生物多样性检测技术,通过采集生物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的DNA并对其进行分析,即可获取环境中的生物信息。空气中已被证明富含各种生物释放的DNA,是生物气溶胶中重要的遗传信息载体,是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了解周边环境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并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直接相关。然而,空气eDNA采集方法的复杂性与收集时长效应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自主设计了一种高效便捷的被动采样方案,并对其进行材料优化与时间效应解析。我们系统比较了静电除尘纸(EDC)与8种不同材质的滤膜和5种黏附性材料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自然生境下对空气eDNA的吸附性能,通过宏条形码分析共检测到485个植物分类单元和132个脊椎动物分类单元,其中EDC检出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材料。我们的采样时长研究表明,植物空气eDNA群落组成呈现快速的日尺度动态更替特征,其检出的物种丰富度同采样时长负相关,脊椎动物检出的物种丰富度则同采样时长正相关。本研究证实EDC作为一种经济、简便的被动采样材料,可高效捕获环境空气中的生物多样性信息,为生物气溶胶组成来源的精细化解析提供了分子层面的工具,为大尺度、高时间分辨率下植物、真菌等类群的物候及群落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3月21日

    2025

    03月23日

    2025

  • 03月19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健康研究院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