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 2025-03-07 13:38:48
高大空间病毒气溶胶跨层多区域传播研究方法比较
病毒气溶胶传播、现场实验、数值模拟、疫情防控
摘要待审
张卓娜 /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徐东群 /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目的:

为明确病毒气溶胶在高大复杂空间跨层传播路径机制,通过现场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在验证传播路径、量化气溶胶浓度及评估暴露风险等方面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旨在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某机场高大空间结构,通过释放荧光微球(0.1–5 µm)模拟感染者呼吸行为开展现场模拟实验,结合PM检测仪、生物采样器及荧光显微镜追踪扩散路径,同步监测温度、风速等环境参数。采用多区域模型(CONTAM软件)构建几何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高病毒载量(10⁹个/h)与平均载量(10⁶个/h)下六种粒径(0.1–5 µm)气溶胶的传播,预测24小时内气溶胶分布及衰减规律。



结果:

气溶胶在垂直热压(温差达7°C)与水平气流(风速0.42–0.86 m/s)驱动下,从一层扩散至二层、三层及连廊,通过现场实验验证了吊顶连通空间的传播路径。数值模拟进一步量化传播规律,高载量下连廊处浓度达11个/升,小粒径(<1 µm)占比80%以上;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高载量下人员进入连廊20秒可吸入129个病毒颗粒,残留气溶胶需21小时衰减80%。两种方法比较发现,现场实验受开放空间稀释限制,可定性提示风险区域,数值模拟可动态预测长期传播趋势。



结论:

实验方法通过真实场景验证关键传播路径,但受限于稀释效应;数值模拟可量化多区域传播规律,需依赖实测数据提升精度。建议在开展研究时初期通过实验定位风险点(如吊顶连通区),后续利用模拟预测长期暴露风险。未来研究可融合动态行为模拟与实时监测技术,提升风险评估的全面性与精准性,为高大空间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3月21日

    2025

    03月23日

    2025

  • 03月19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健康研究院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