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性脉冲荷电凝并强化脱除PM1研究
编号: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8-11 15:13:25 浏览:1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针对传统直流荷电及低频毫秒长脉冲、纳秒短脉冲在超细颗粒物(PM₁)荷电与脱除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荷电不充分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微秒脉冲放电的双极性多通道荷电器。系统研究了线-板式、线-线式及针-板式三种典型放电结构在微秒脉冲激励下的电晕特性与伏安(V-I)特性,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与脉冲电压参数对PM₁在单极性脉冲条件下的荷电性能影响。进一步结合多通道双极性荷电与库仑凝并过程,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凝并区域的气流场与颗粒动力学行为进行可视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脉冲峰值电压条件下,线-线式放电结构产生的峰值电流最大,电晕电流较其他结构提升达200~1000 mA,表现出更强的放电能力;其中,PM₁在正脉冲下的最大荷电量超过+1200 eC,负脉冲下可达-1800 eC。同时,线-板与线-线结构在荷电空间内展现出更均匀的电晕分布特性。电凝并实验结果显示,经双极性荷电后,亚微米及纳米级颗粒数量浓度显著降低,接近1 μm粒径段颗粒浓度相应增加,表明发生了有效的颗粒凝并过程,PM₁的电凝并效率可提升26%。PIV观测显示,凝并主要发生于双极性气流交汇区域,伴随明显的涡旋结构与颗粒交叉碰撞行为,显著促进颗粒团聚。
 
关键词
ESP;脉冲放电;PM1;电凝并;PIV
报告人
刘振
副教授 浙江大学

稿件作者
刘振 浙江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9月19日

    2025

    09月22日

    2025

  • 08月20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电磁环境效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无锡研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