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现代民俗博物馆肇始于西方文明社会搜奇猎异的小陈列室,那里曾塞满了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异国他乡的物件,它们令人惊异的、美丽的特质曾深深地吸引了“文明人”的眼球。直到20世纪早期,现代民俗博物馆才开始引入图表与图像表征的方法,观众在观看藏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依据相关文本与图表信息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之后,现代民俗博物馆的露天设施使得民间艺术家与表演者有可能现场展示历史的或者传统的技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民俗博物馆的基本章程已经形成了——几乎所有的民俗博物馆都收藏各种民俗物件,都在以某种有意味的形式展览民俗藏品,并且用字幕介绍或者由解说员来解说——但是重大变化仍然在继续,比如,数码技术已经彻底地改变了现代民俗博物馆搜集、收藏、展览的内容、方式与观念;民俗(民众生活)博物馆与地理的、民族的、虚拟的社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目前,现代民俗博物馆渐渐地卷入到市民生活的核心内容中来了。它已经吸呐了节日庆典、现场表演与活态展示等内容,甚至还在尝试通过民俗生活器具之展览来达成展览本身之外的目的。

21世纪以来,现代民俗博物馆与特定社区之间的关系仍然在实验性地、连续地被建构着。许多博物馆正在反思传统意义上作为藏品的“民间艺术(Folk artifact)”的概念,转而采用“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现代民俗学认为:“遗产”本身是一个“元文化(Metacultural)”的概念;其物质的层面与非物质的层面是密不可分的;成为“文化遗产”的必要前提是某物被社会所“遗弃”;“文化遗产”的概念促使民俗博物馆重新评估自身的实践传统。

总之,如果说“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本身就内含着实践性——它不仅仅意味着创造出了新的内容,还意味着创造出了新的关系——那么,民俗学如何有可能促使学科自身与博物馆一道“遗弃”自身的传统,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或者共同的)实践范式的转型呢?
这是本次研讨会拟讨论的核心问题。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11月11日

    2017

    会议日期

  • 11月11日 2017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
山东乡忆民俗文化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 赵婧含
  • 151********
  • 任艳紫
  • 156********
  • 陈 楠
  • 155********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