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日益普及给当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在信息、金融、物流、人力资源的全球流动和配置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之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也被认为在强化底层赋权、促进集体行动和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有强大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公正与民主化的利器。

        当然,对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批评与怀疑也一直没有平息。只是,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赋权属性的反思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被笼罩在对信息技术的巨大社会变革潜力之憧憬的巨大阴影之中。这种状况只在最近几年才有比较明显的改观。透过对中国及全球互联网的长期跟踪研究,我们确信ICT的赋权和解放属性具有某些(浮动的)局限和边界。例如,已有的研究表明,除了最引人注意的政府管制、监视和控制之外,社会机制(social institutions)与ICT的相互嵌入无形中对ICT的赋权能力设置了边界(虽然这些边界具有很强的弹性),商业和资本的力量也努力对ICT的赋权能力进行异化或者限制,甚至,技术自身的更新逻辑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某些群体聚合(assemblage)的参与。超出这些边界,技术的赋权能力将会受到强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反转成为“减权”(de-powerment)的工具。

       本工作坊的目的,是在互联网、ICT与社会生活整合程度越来越深的背景下,试图探索ICT的赋权属性在哪些层面、多大程度上具有何种形式的边界和局限,以及这种边界、局限的理论与社会意义。我们希冀从技术、社会、政治、经济互动影响的各个层面,从不同的理论视野与路径,从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案例比较,来相对系统地讨论ICT技术与(广义的)社会机制相互嵌入的过程及其理论和现实含义,以及种种不同的嵌入情境对于ICT社会变革属性的影响。

       设定这样的议程,并不是要否认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信息通信技术具有强大的赋权能力,也并非假设有一个静止不变的“社会”或者一套固化的“社会机制”存在,并对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社会化应用产生障碍。这样的研究议程设置,目的在于通过对信息通信技术赋权能力边界与局限的探讨,指出这种“硬币的背面”和“边缘”也是信息通信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内在组成部分。对这些“背面”和“边缘”的了解是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前提。更进一步的是,若要尽可能大地发挥信息通信技术赋权的能力,促进中国和全球的社会变革,也需要透彻了解它们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所受的各种制约,它们与社会进行整合时产生的各种变化,以及它们自身的局限和边界:只有认识了这些“背面”和“边缘”,才能更好地通过相应的创新来转化这些局限和边界,扩张信息通信技术自身的赋权能力。

征稿信息

重要日期

2016-02-22
摘要截稿日期

征稿范围

  本次工作坊特别欢迎基于经验研究的理论探索,比如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其他技术平台研究素材的质化或量化研究,也欢迎纯理论的批判、反思和探讨。以下为本次工作坊关注问题的示例(仅为示例,并非范围限定):

Φ  社会机制、文化机制的嵌入及其影响

Φ  数字媒介素养的文化、社会属性

Φ  ICT与风险社会

Φ  数字接入鸿沟的缩减或拓深

Φ  认知因素与网络传播

Φ  人群聚合与数字媒介

Φ  观点极化、社会分化与社会变革

Φ  公益慈善与社交媒体

Φ  草根群体、集体行动与社交媒体

Φ  资本与网络赋权

Φ  企业的利润需求、微观控制与公共空间构建

Φ  算法、ROI、公共性

Φ  物联网、智能生活之赋权或减权

Φ  大数据与社会变革或社会控制

Φ  政府规制与网络赋权

Φ  监视、控制与网络空间

Φ  技术开发机制、权力代理以及信息技术赋权的界限

Φ  ICT基础设施、硬件开发的政治经济学

Φ   ICT技术标准的地缘/全球政治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4日

    2016

    05月15日

    2016

  • 02月22日 2016

    摘要截稿日期

  • 05月15日 2016

    注册截止日期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