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这个颇具解释潜力的史学构架,显示出中国人自我认识的演进历程。在此认知历程中,“中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宋代以降王朝政治与内外民族之关系深度重构的结果。朝代边界的变动与更替,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文明的交错与容受,无不对原有意识结构形成冲击。在此意义上,内/外,中心/周边,文明/野蛮,普遍/特殊等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范畴,都须回置到特定历史过程中重新考量。只有通过这种知识考古,才能回应现代中国认同焦虑的核心:什么是中国?如何重做中国人?事实上,如此一脉相承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显然,传统的中外交通史、民族史、边疆史、政治史研究,囿于单一的学科意识,无法在整体上应对这种知识论层面的挑战。因此,只有充分整合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思路,才能更好地探索创造性的学术生产方式,理解“中国”意识的历史构成与现实张力。

为了共同探讨这一核心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决定举办第四届“思想与方法”国际高端对话暨学术论坛,本届主题为“变动的秩序,交错的文明:历史中国的内与外”。高端对话邀请欧立德(Mark C. Elliott)和葛兆光两位著名学者。欧立德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和历史系马可•施瓦茨讲席教授,哈佛大学副教务长,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清史和满蒙民族史研究,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史和内亚史专家。葛兆光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创始院长,在东亚和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享誉海内外的思想史名家。

为了深入探讨高端对话的议题,届时还将举行高端学术论坛,包括对话人在内的17位中外著名学者将围绕相关论题进行研讨(高端论坛)。

对话时间:2016年10月22日(周六)13:30-17:30

对话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

对话形式:两位对话人各作60分钟讲演;另请两位学者各作15分钟点评;对话人各作15分钟回应和互评;听众提问

论坛时间:2016年10月23日(周日)8:30-11:30,14:00-17:00  

论坛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厅

论坛形式:圆桌讨论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10月22日

    2016

    会议日期

  • 10月22日 2016

    注册截止日期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