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信息传播技术与中国历史关联的研究,其原因不仅仅源于现实互联网世界的启示,在马克思关于印刷所解构宗教神话的暗喻,麦克卢汉的后视镜效果论述,甚至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书写比喻中,无不让人警觉于信息传播技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张力。回到中国历史,从殷墟甲骨文的运用、宋明时期书写技术的革新,到电子信息媒介的采用,更是让人对信息传播技术与中国历史的关联充满遐想。为此,第三届中国新闻史青年学者论坛确定以“信息传播技术与中国历史”为主题,诚邀各领域学者,对此论题展开深入研讨。
“信息传播技术与中国历史”论题的提出蕴含了诸多可以求证或证伪的命题。宏观而言,如信息传播技术如何推动、加速历史进程?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历史的方向?信息传播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秩序的感知?如何塑造对于乡野、都市、天下、国家、世界等空间的感知?又是如何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培养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文明习气?进一步而言,还可以提问:信息传播技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运动的开展?如何塑造“经典”又如何消解“经典”,以推进思想领域的推陈出新?信息传播技术又如何形塑产业及其经济关系?如此等等。这些都亟待学界以一个个扎实的研究为铺垫,积极回应。
如此论题的提出显然不是显示传播学科的自大,好像以此理解历史便“包治百病”。毋宁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提供一种新的脉络,也为新闻史研究开出一个新的领域。这要求研究者既要杜绝简单的因果律,也要破除停留理论层面的玄想,而是要深入历史的现场,去发现新的史实,讲述新的故事。
本届论坛诚邀海内外历史学、新闻传播史及相关学科领域同道诸贤,共同研讨对话。同时将邀请资深专家为青年学者作品进行指导,欢迎感兴趣的学者惠赐佳作。
信息传播技术与中国历史
本次论坛以论文征集和评审的方式确定参会代表。所征集到的论文将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据以确定参会名单,入会篇数30篇左右。
1.征集时间
申请参会者须提交全文,论文全文截止时间为2017年9月1日。经专家评审后,对通过评审的论文作者发出正式邀请函。
2.论文要求
(1)论文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过;
(2)论文字数不超过20000 字;
(3)论文格式以《新闻与传播研究》规范为准;
(4)来稿注明作者工作单位、职称和联系方式。
09月23日
2017
09月24日
2017
初稿截稿日期
注册截止日期
2016年11月19日 中国 武汉市
第二届中国新闻史青年论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