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Asia/Shanghai
SP-6-1 |
6、海洋地球科学@张贴报告专场2023年05月07日 08:00~18:00
时刻表 V20 发布时间:2023-04-29 20:16:18 |
|||
开始 | 结束 | 持续 | 编号 | 标题 |
---|---|---|---|---|
08:00 | 08:01 | 1 | 4099 |
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硅藻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有机质特征郑可心 硕士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
|
08:01 | 08:02 | 1 | 4098 | |
08:02 | 08:03 | 1 | 4097 |
海洋鱼类高砷富集机制研究张伟 副教授/广州大学
|
08:03 | 08:04 | 1 | 4096 | |
08:04 | 08:05 | 1 | 4095 |
西南印度洋中脊Dragon-Flag Venting zone 复杂地形三维效应对OBS深部结构探测的影响魏垚/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8:05 | 08:06 | 1 | 4094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徐庄组砾屑灰岩岩相特征与风暴沉积研究师宇翔/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
08:06 | 08:07 | 1 | 4093 |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ast Australian Current (EAC) after ~1400 CE翟瑞翔 研究助理/南方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08:07 | 08:08 | 1 | 4092 | |
08:08 | 08:09 | 1 | 4091 | |
08:09 | 08:10 | 1 | 4090 | |
08:10 | 08:11 | 1 | 4089 |
ICP-MS精确测量深海沉积物226Ra-230Th不平衡袁柳婷/厦门大学
|
08:11 | 08:12 | 1 | 4088 |
海洋沉积物中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及微生物降解隆楚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12 | 08:13 | 1 | 4087 |
海底冷泉沉积多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宫尚桂/上海海洋大学
|
08:13 | 08:14 | 1 | 4086 |
深渊海沟沉积物活性二氧化硅成岩作用李维鼎/上海海洋大学
|
08:14 | 08:15 | 1 | 4085 |
马里亚纳最南段弧前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以及对岛弧增生和裂解的指示贺恩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15 | 08:16 | 1 | 4084 |
海洋局部沉积环境对黄铁矿硫同位素控制的新见解姜新宇 在读硕士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
|
08:16 | 08:17 | 1 | 4083 |
盐度对海洋鱼类无机砷生物转化的调控机制研究黄莉萍/广州大学
|
08:17 | 08:18 | 1 | 4082 |
分体式海底地震仪数据分析及其优势虞嘉辉/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8:18 | 08:19 | 1 | 4081 |
一种用于预测纯水或NaCl溶液中甲烷-氢气水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的模型朱志伟/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08:19 | 08:20 | 1 | 4080 |
南海琼东南海域冷泉环境自生磷酸盐形成特征及其对碳循环的指示意义陈庆王 硕士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
|
08:20 | 08:21 | 1 | 4079 |
南海永兴岛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特征与来源陈社军/华南师范大学
|
08:21 | 08:22 | 1 | 4078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蠕变过程的声学响应特征李彦龙/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22 | 08:23 | 1 | 4077 |
基于JASMInE海底地震仪数据的Gakkel洋中脊背景噪音水平分析刘张聚/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8:23 | 08:24 | 1 | 4076 |
基于动力学观点的含水合物沉积物渗透率孔隙网络模拟张永超/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24 | 08:25 | 1 | 4075 |
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菱铁矿结核的成因 —来自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和硫同位素的证据崔娜/上海海洋大学
|
08:25 | 08:25 | 0 | 4074 |
泰国湾北部构造变形与演化过程—来自多道地震剖面的证据朱晓青/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25 | 08:25 | 0 | 4073 |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Beibu Gulf using in-situ filtration technique朱祖浩 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
08:25 | 08:25 | 0 | 4072 |
浅谈深海采矿可持续发展与深海环境保护叶盛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8:25 | 08:25 | 0 | 4071 |
晚上新世以来菲律宾海盆风尘沉积记录胡邦琦 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25 | 08:25 | 0 | 4070 |
东亚冬季风调控晚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陆源有机碳埋藏李大伟/中国海洋大学
|
08:25 | 08:26 | 1 | 4069 | |
08:26 | 08:26 | 0 | 4068 |
张贴报告
|
08:26 | 08:27 | 1 | 4067 | |
08:27 | 08:27 | 0 | 4066 |
2Ma以来太平洋经-纬向温度梯度演变的box模拟季翔宇 研究生/同济大学
|
08:27 | 08:28 | 1 | 4065 |
南海西北部地壳结构与新生代岩浆活动高金尉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8:28 | 08:29 | 1 | 4064 |
海洋青鳉鱼中甜菜碱参与砷甜菜碱合成的调控机制赵芊瑜/广州大学
|
08:29 | 08:30 | 1 | 4063 | |
08:30 | 08:31 | 1 | 4062 | |
08:31 | 08:32 | 1 | 4061 |
海底地下水排放对渤海低氧和酸化的影响尹晓敏 学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08:32 | 08:33 | 1 | 4060 |
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的中新世以来西风演变历史唐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33 | 08:34 | 1 | 4059 |
中更新世转型前后太平洋热带辅合带的南移与北缘收缩王星星/同济大学
|
08:34 | 08:35 | 1 | 4058 | |
08:35 | 08:36 | 1 | 4057 |
MPT期间全球海表温度变化孙雅晨 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08:36 | 08:37 | 1 | 4056 |
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分析蒋国忠/广东海洋大学
|
08:37 | 08:37 | 0 | 3953 |
250 kyr以来帝汶海西南部上层水体环境演变张俊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37 | 08:37 | 0 | 3952 |
利用海底地震仪远震记录研究南海西北部陆缘壳内低速结构黄海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37 | 08:38 | 1 | 3951 |
海底地震仪转换横波数据反演—以东沙海域EW6测线为例温庚庚/广东省地震局
|
08:38 | 08:39 | 1 | 3950 |
赤道西印度洋附近表层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和生产力的指示沈薇 学生/南京大学
|
08:39 | 08:40 | 1 | 3949 |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G8G0测线转换横波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姜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40 | 08:41 | 1 | 3948 |
南海南部海底沉积物中甲烷渗漏通量变化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冯俊熙/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8:41 | 08:42 | 1 | 3947 |
松散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相变过程的孔隙水演化特征研究纪云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42 | 08:43 | 1 | 3946 |
新不列颠海沟沉积物溶解有机质特征与来源研究孙琦 硕士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
|
08:43 | 08:44 | 1 | 3945 |
南海冷泉226Ra的精确测定和全球通量估算姜鑫宇/厦门大学
|
08:44 | 08:45 | 1 | 3944 | |
08:45 | 08:46 | 1 | 3943 | |
08:46 | 08:47 | 1 | 3942 | |
08:47 | 08:48 | 1 | 3941 |
马里亚纳海沟海底活跃的生物硅再循环和反风化作用罗敏/上海海洋大学
|
08:48 | 08:49 | 1 | 3940 |
单道地震揭示山东半岛北部重点海域三维地质结构特征王洪松 中级/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
|
08:49 | 08:50 | 1 | 3939 |
海浪飞沫对南大洋大尺度气候特征的影响宋亚娟/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08:50 | 08:51 | 1 | 3938 |
基于热裂解技术研究长江口沉积有机碳的活性差异黄烷华/上海交通大学
|
08:51 | 08:52 | 1 | 3937 |
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东向急流演变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张应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52 | 08:53 | 1 | 3936 |
黄海中部苏鲁造山带的分布特征 ——来自山东半岛东部广角地震数据的证据赵维娜 讲师/西北工业大学
|
08:53 | 08:54 | 1 | 3753 |
参量阵浅地层剖面在识别浅层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应用陈珊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54 | 08:55 | 1 | 3049 |
铁限制下颗石藻对铁的吸收利用及潜在铁配体的释放梁芊芊/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08:55 | 08:56 | 1 | 3048 |
海洋沉积物产甲烷区微生物铁还原及其效应梁乐文/上海交通大学
|
08:56 | 08:57 | 1 | 3047 | |
08:57 | 08:58 | 1 | 3046 |
东海陆架区沉积物-水界面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过程李亚杰/厦门大学
|
08:58 | 08:59 | 1 | 3044 |
气候季节性和人为调水调沙共同调控黄河汞向河口的运输刘小权/山东大学
|
08:59 | 09:00 | 1 | 3040 |
黄东海甲基汞光降解机制:主要途径、不同波段光和溶解性有机质的作用李雁宾/中国海洋大学
|
09:00 | 09:01 | 1 | 3039 |
224Ra-228Th不平衡揭示长江口季节性缺氧区铁和磷的再生林忠亮/厦门大学
|
09:01 | 09:02 | 1 | 2994 |
藻丝和束状体形态下束毛藻生理特性对比曾苏杭/厦门大学
|
09:02 | 09:03 | 1 | 2993 |
枸杞岛贝藻养殖区颗粒有机质的特征及其来源解析韩立松/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3 | 09:04 | 1 | 2992 |
典型养殖海湾海底地下水排放对营养盐收支的影响-以福建罗源湾为例林心怡/华东师范大学
|
09:04 | 09:05 | 1 | 2991 |
湛江湾溶解态总氮时空格局、形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张鹏 副教授/广东海洋大学
|
09:05 | 09:06 | 1 | 2990 | |
09:06 | 09:07 | 1 | 2989 |
海南典型河口水域活性氮吸收过程研究石彭兰/海南大学
|
09:07 | 09:08 | 1 | 2988 |
南海北部反气旋涡对固氮作用的影响田娟/厦门大学
|
09:08 | 09:09 | 1 | 2987 |
南海西部下真光-上中层水体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示踪李子旋/厦门大学
|
09:09 | 09:10 | 1 | 2986 |
春季渤黄东海现场测定pH与计算pH的比较王萍 学生/中国海洋大学
|
09:10 | 09:11 | 1 | 2985 |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区溶解有机碳、氮和磷的时空格局及其调控因子张露松/厦门大学
|
09:11 | 09:12 | 1 | 2984 | |
09:12 | 09:13 | 1 | 2983 |
亚热带河口颗粒有机物对水体氨氮消耗过程的影响康思静/厦门大学
|
09:13 | 09:14 | 1 | 2982 |
南极夏季宇航员海溶解氧和表观耗氧量空间分布特征郭佳莹 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14 | 09:15 | 1 | 2981 |
氨基酸对北太平洋流涡区颗粒态有机物再矿化过程的指示作用张铭芮/厦门大学
|
09:15 | 09:16 | 1 | 2980 | |
09:16 | 09:17 | 1 | 2979 |
张贴报告
|
09:17 | 09:18 | 1 | 2978 | |
09:18 | 09:19 | 1 | 2977 |
Pinatubo火山爆发对南海硅循环的影响冉莉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19 | 09:20 | 1 | 2976 | |
09:20 | 09:21 | 1 | 2975 |
中国烟台近海表层和底层海水溶解微量金属分布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梁艳/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09:21 | 09:22 | 1 | 2974 |
低盐亚热带半封闭海湾大中型浮游动物对变暖的响应毛铭/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22 | 09:23 | 1 | 2973 |
Constraining the origi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 the eastern Guangdong coast with δ13C and δ15NWuJunwen/Shantou University
|
09:23 | 09:24 | 1 | 2972 |
东寨港红树林水体生物固氮作用研究初探谭佐莉 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
|
09:24 | 09:25 | 1 | 2971 |
人类活动影响下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和黑碳的来源杨寅 硕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
|
09:25 | 09:26 | 1 | 2970 | |
09:26 | 09:27 | 1 | 2968 |
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硝酸盐同位素的差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团交换的影响杨进宇/厦门大学
|
09:27 | 09:28 | 1 | 2956 |
海洋固氮的上行和下行控制罗亚威/厦门大学
|
09:28 | 09:29 | 1 | 2955 |
第二版全球海洋固氮数据库许阳春/厦门大学
|
09:29 | 09:30 | 1 | 2915 |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潜在空间分布及其与海底滑坡的响应关系潘荟/广东海洋大学
|
09:30 | 09:31 | 1 | 2914 | |
09:31 | 09:32 | 1 | 2913 |
甲烷水合物颗粒的稳定性特征曹品强/武汉科技大学
|
09:32 | 09:33 | 1 | 2912 |
氨基酸及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作为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的研究刘志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09:33 | 09:34 | 1 | 2911 |
松散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孔隙水转化规律研究王佳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34 | 09:35 | 1 | 2910 |
互层水合物沉积物力学行为数值分析及其在试采工程的启示陈明涛/河海大学
|
09:35 | 09:36 | 1 | 2909 |
含水合物沉积物降压开采中细颗粒迁移多场耦合计算模型张鹏伟 讲师/北京交通大学
|
09:36 | 09:37 | 1 | 2908 |
水合物储层人工裂缝渗流能力动态损伤数值模拟研究綦民辉 博士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37 | 09:38 | 1 | 2907 |
水合物降压开采模拟实验及控制因素研究康佳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38 | 09:39 | 1 | 2816 |
不同的碳十四年龄揭示大型河口沉积物中保存的两个黑碳库付文静/中国海洋大学
|
09:39 | 09:40 | 1 | 2815 |
冲绳海槽陆坡海底峡谷侵蚀-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李德勇/中国海洋大学
|
09:40 | 09:40 | 0 | 2814 | |
09:40 | 09:41 | 1 | 2813 |
九州-帕劳海脊南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丁雪 助理研究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41 | 09:42 | 1 | 2812 | |
09:42 | 09:43 | 1 | 2811 |
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有机碳埋藏特征及其对8.2ka气候冷事件的响应张洋/中国海洋大学
|
09:43 | 09:44 | 1 | 2810 |
南极大陆边缘海底水道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黄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9:44 | 09:45 | 1 | 2809 | |
09:45 | 09:45 | 0 | 2807 |
南黄海中西部全新世地层沉积特征仇建东/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45 | 09:46 | 1 | 2806 |
东海陆坡和冲绳海槽区域水团交换及相互作用过程:溶解REE示踪丛静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46 | 09:47 | 1 | 2805 |
马六甲海峡沉积物来源及其输运模式研究艾丽娜/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09:47 | 09:48 | 1 | 2786 |
印度洋上层增暖成因与CMIP6模式模拟印度洋上层增暖能力评估张占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48 | 09:49 | 1 | 2785 |
2021年夏季河南极端降雨水汽来源分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作用孙其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49 | 09:50 | 1 | 2784 |
热带太平洋海表盐度的纬向结构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官聪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50 | 09:51 | 1 | 2783 |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Agulhas and Tasman Leakage regions from two eddy datasets魏兰苏 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51 | 09:52 | 1 | 2782 |
夏季斯里兰卡南岸逆风流的季节性主导作用辛红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9:52 | 09:53 | 1 | 2781 |
大气与海洋共同驱动下东北太平洋2013/14冬季海洋热浪的发生机制研究陈焕焕/浙江大学
|
09:53 | 09:54 | 1 | 2780 |
Summer Surface Warming Driven by the Strong El Niño in the South China Sea刘钦燕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54 | 09:55 | 1 | 2779 | |
09:55 | 09:56 | 1 | 2778 | |
09:56 | 09:57 | 1 | 2777 |
两种开尔文波的相互作用对大西洋尼诺的影响宋箐阳 博士后/河海大学
|
09:57 | 09:58 | 1 | 2761 |
基于时空嵌入卷积网络的太平洋年代际涛动预测方法研究覃梦娇/浙江大学
|
09:58 | 09:59 | 1 | 2393 |
Classification of extreme heatwave even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rough a new method王雨晴 学生/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59 | 10:00 | 1 | ||
10:00 | 10:01 | 1 | 1308 |
稻城第四纪冰帽型冰川地貌数字化研究崔海涛/南京师范大学
|
10:01 | 10:02 | 1 | 529 |
张贴报告
|
10:02 | 10:03 | 1 | 505 |
应对夏季高温问题的健康城市街区设计响应策略 ——以香港上环街区为例郑颖生/广州大学
|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注册截止日期